無人機巡飛 熱成像監測 電子語音桿
清明祭掃不燒紙,鮮花一捧寄相思......"4月1日清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黃土鎮竹園村,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橋管理站58歲的護林員毛曉林挎著褪色的帆布包,背著磨得發亮的軍用水壺,手持語音小喇叭循環播放著他參與錄制的方言順口溜。 護林員毛曉林(右三)和同事正在巡山。 "黑葉猴剛過去。"老毛用竹杖撥開茅草,踩著露珠走向深山,突然他看到枝丫上的黑色毛發,便掏出巡山日志記錄。從20歲起,他已巡護山林38年,這里的山路他來回走了上萬次,包里除了巡山日志,還有半塊玉米粑。當天,他要開車翻越多座千米高山,排查清明祭掃可能帶來的火災隱患。 麻陽河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吳安康在新景鎮蹲點調研森林防火工作。 在清明防火關鍵期,麻陽河保護區管理局黨委以"護猴先鋒"黨建品牌為引領,以七項措施為抓手,筑牢節前防火墻。黨委書記、局長吳安康帶隊深入3個縣直部門22個鄉鎮19個村1個林場蹲點調研,黨委班子與黨員干部一道帶頭下沉一線,全員上線開展野外火源管控,開在巡護宣傳教育,確保每個山頭、每座墳頭、每個蜂桶都有人盯防。 護林員正在使用無人機對偏遠區域開展高頻次巡飛。 “有‘科技隊友’增援,現在巡山要輕松多了。”毛曉林所在的巡護隊新增了無人機巡飛、熱成像監測等科技裝備,但老護林員的經驗仍是寶貴財富,他能通過濕度、溫度、風力預判火險等級,憑風向變化鎖定隱患區域。 "現在巡山是'天地人'三網聯動。"在麻陽河管理局,吳安康指著監測大屏介紹,啟用紅外熱成像與光學成像技術,無人機對偏遠區域開展高頻次巡飛,能精準定位煙點熱點;依托視頻監控系統實時監測,發現異常可立即聯動包片責任人實地核查,“空中巡護+地面監控+人員聯動”的立體化防控大幅提升巡護效率。 麻陽河保護區森林覆蓋率已升至80%左右,黑葉猴種群增至550只左右。為了保護好黑葉猴的家園,58名護林員每月平均巡護山林22天。通過他們的巡護和宣傳,林區群眾防火意識顯著提升。黃土鎮竹園村養蜂大戶楊勝強正用生態產業分紅項目栽種防火的楠木林帶,他說:"去年養蜂收入兩萬多元,搞好林子就是護好自己的錢包。" 護林員巡護宣傳中。 織密森林火災隱患排查網,麻陽河保護區管理局針對重點人群(聾啞、留守兒童、老人等)、重點位置(墳頭、蜂桶)建立“一人一冊”,確保責任到人;動態清查、更新防火物資儲備,與派出所民警、應急干部、護林員組成聯合巡查隊;村口語音桿時時“嘮叨”防火經,流動廣播山歌版防火令,在祭祖點開展“鮮花換紙錢”,讓防火意識入腦入心。 麻陽河保護區與黃土鎮人民政府、派出所開展森林防火聯防聯控工作。 老護林同志的巡山帆布包漸漸被智能巡護終端取代,但他們包里的玉米粑香依舊會飄蕩在麻陽河的山林。



發布評論
暫無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