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造得出"到"飛得起":OC獲頒如何開啟中國低空飛行商業化元年
2025年3月28日,中國民航史冊鐫刻下一個重要坐標:億航智能旗下全資子公司廣東億航及其合資運營公司合肥合翼,同步獲頒全球首批載人無人駕駛航空器運營合格證(OC)。這不僅意味著國產EH216-S飛行器完成從"造得出"到"飛得起"的質變飛躍,更標志著中國在全球低空經濟競賽中率先突破制度性障礙,開啟萬億級市場藍海的閘門。
一、制度破冰:構建商業閉環的關鍵一躍
OC證的核心理念在于打通"技術可行"與"商業可為"的任督二脈。適航三證(TC/PC/AC)解決了航空器"能造、能產、能飛"的基礎命題,而OC證則破解了"飛得安全、飛得規范、飛得持續"的運營難題。這種制度設計創新,本質上是對傳統航空監管體系的突破性重構——在確保安全底線的前提下,通過場景化分級管理、動態化風險評估、數字化實時監管,為新興業態開辟制度化生存空間。
合肥駱崗公園的示范運營具有標本意義:通過劃定特定空域、限定氣象條件、設置電子圍欄,既滿足公眾嘗鮮需求,又積累真實運營數據。這種"試點先行-數據積累-標準迭代"的漸進式路徑,彰顯中國式創新的方法論智慧。數據顯示,EH216-S累計6萬架次的安全飛行記錄,為全球首個運營標準體系提供了實證支撐,其經驗已被國際民航組織納入《城市空中交通實施指南》草案。
二、場景突圍:培育市場生態的戰略縱深
低空經濟的生命力在于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合肥首航選擇文旅觀光作為突破口,看似保守實則深謀遠慮:既規避了通勤場景的復雜空域協調難題,又通過可視化體驗培育公眾認知。這種"從易到難、由點到面"的策略,與深圳無人機物流、廣州空中通勤形成場景矩陣,共同繪制出低空經濟的全景圖譜。
廣州的"4+9+N"起降點網絡建設更具前瞻性。規劃中的5個樞紐型垂直起降場、100個常態化起降點,實質是在物理空間重構城市立體交通格局。當起降點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0.8個時,"空中公交"才能真正實現15分鐘響應圈。這種基礎設施先行理念,恰如高鐵網絡建設初期的戰略抉擇,為后續規?;\營埋下伏筆。
三、范式創新:中國方案的全球價值
在低空經濟賽道,中國正從規則接受者轉變為標準制定者。民航局創新建立的"場景驅動型"審批準則,打破傳統航空器"全場景通用"的監管慣性,允許企業根據特定運營環境申請資質。這種柔性監管模式,既守住安全底線,又釋放創新空間,為全球貢獻了制度創新的"中國樣本"。
技術路線的選擇更顯戰略定力。億航智能堅持的無人駕駛路徑,避開歐美企業"有人駕駛過渡"的漸進式路線,直接瞄準終極形態。這種"換道超車"的底氣,源于數字孿生、5G通信、高精度導航等技術的集群突破。合肥城市空中交通樞紐港部署的智能調度系統,已實現200架次/小時的運力管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四、生態重構:新質生產力的成長邏輯
低空經濟的勃興,本質是生產要素的立體化重組。合肥國資平臺與民企的混改探索,廣州3000萬元專項補貼的政策創新,深圳無人機適航檢測中心的平臺建設,共同構成制度供給的"組合拳"。這種政企協同創新機制,有效破解了新興領域"市場失靈"的初期困境。
產業生態的培育更需要前瞻布局。奇瑞"三體式復合翼"的陸空兩棲設計,江淮汽車與清華大學的聯合研發,展現傳統車企轉型的多元路徑。而億航與中交信科的合作,則預示著低空經濟正在催生導航服務、數據交易、保險金融等配套產業,形成"鏈式反應"效應。
站在歷史維度審視,OC證的頒發不僅是技術成熟的注腳,更是制度創新的宣言。它標志著中國低空經濟完成從"產品創新"到"業態創新"的跨越,開啟"場景驅動-標準引領-生態繁榮"的新發展階段。這場始于制度破冰的產業變革,終將重構城市空間形態,重塑人類出行方式,重繪全球競爭版圖。



發布評論
暫無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