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催生新的作戰概念,改變制勝機理
無人機這種新的武器裝備出現后,以美軍為代表的強國軍隊注重探索實驗與之相配套適應的全新作戰概念,竭力挖掘并發揮無人機的巨大作戰潛能,在改變了未來作戰樣式的同時,也改變了制勝機理。
(一)催生一系列無人機作戰概念
美軍已多次開展無人機自主編組和協同作戰實驗,初步具備了組織無人機群實施戰術攻擊的能力,并形成了“蜂群”“母艦”“復眼”等一系列無人機作戰概念。
“蜂群”,是指攻擊無人機群空中組網自主協同,通過數據鏈獲得同一目標群坐標,并對其實施飽和攻擊,可突破敵防御嚴密的防空體系。據國內主流媒體報道,2017年6月,我國創造了119架固定翼無人機編隊集群飛行的紀錄。“母艦”,是指空中載機釋放大量小型無人機實施集群作戰。2017年1月,美軍成功使用3架F-18“大黃蜂”戰斗機在空中釋放多達103架“山鶉”小型偵察無人機編隊飛行。“復眼”,是指一次部署多架加掛不同偵察載荷的無人機形成集群,各機之間由數據鏈連接,通過組合運用雷達、光電等多種偵察手段,一次性高質量完成綜合性情報偵察任務。
除形成了無人機自主運用作戰概念外,外軍還形成了“忠誠僚機”等有人—無人機協同作戰概念,并開展了相關作戰實驗。例如,2014年6月,美陸軍升級“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使其飛行員能夠切換操控附近的“灰鷹”“影子”等無人機,持續觀察無人機拍攝的實時畫面。美海軍提出了由F-35戰斗機引導多架隱形無人機遂行超視距、網絡化空中打擊和空戰的戰法。法國也試驗了由“陣風”戰斗機作為指揮機,控制4~5架“神經元”隱形無人機進行協同作戰。
(二)無人機大量運用改變制勝機理
可以預見,在未來戰爭中,擁有無人機作戰優勢的一方更能占據主動,更有制勝把握。在激烈交戰中,作戰飛機戰損較大,有人機飛行員培養周期長,一旦損失很難及時補充。而無人機損失后,只要無人機生產能力足夠強大,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快速補充,空中作戰能力不會隨著戰爭進程的延續而明顯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空軍隨著有經驗飛行員的不斷損失,空中作戰能力大幅下滑,戰爭末期,不得不向戰場派出僅有數十個飛行小時的新手與美軍交戰。
同時,無人機具有成本低、容易補充、可集群化大量運用和偵打擾等多種機型彈性分布、體系抗毀性強等特點,從而賦予“以多打少”這一傳統制勝機理新的內涵。未來作戰制勝,將由過去的“人海戰術”發展為“機海戰術”,作戰實力更取決于國家工業能力和無人化武器裝備技術水平,人的決定性作用更加體現在設計戰爭,而不是實施戰爭。
四、無人機作戰提高作戰效費比,降低作戰成本
顯而易見,無人機代替有人機作戰,能夠減少人這一最寶貴的作戰資源的損失,從而降低作戰成本。除此之外,與有人機相比,無論是單機成本,還是整個空中作戰裝備體系成本;無論是平時的訓練維護和保養成本,還是戰時的作戰使用成本,都大幅降低,使得無人機比同級別有人機的全壽命使用費用要低得多,以數量眾多、尺寸更小、成本更低的無人機群替代復雜昂貴的大型有人機,既能很好地達成作戰目的,又能規避人員傷亡,作戰效費比大大提高。
文章轉載于網絡:侵刪



發布評論
暫無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了